今年3月27日(周四)下午,环球官网中文系举行了第一次语言沙龙活动,参加活动的主要是从事汉语教学的老师、研究生以及分管的院领导。
    主讲人吴松老师首先宣讲了自己的论文——《含[+聚集]义的语篇“把”字句》,该文论述了含[+聚集]义的语篇“把”字句的构成要素、语义和句法特点以及形成机制与盛行的原因;并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阐释了这种句式,指出:这类“把”字句是“意象图式”中的“容器图式”“空间移位图式”和“中心-边缘”图式投射语言的产物,具有目的性与意愿性、聚集性与聚优性、处置性与使动性、动核的单向性与双向性等语义特点。
    最后,吴老师提出了自己深感疑惑的两个问题:一是文题是叫《含[+聚集]义的语篇“把”字句》,还是叫《语篇中的[+聚集]义“把”字句》;二是这种“把字句”与传统的“把字句”究竟区别在哪里。希望老师们能畅所欲言,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。
    宣讲结束后,进入讨论阶段。吴良远老师率先发言,谈了三点意见:
    一是个别地方语言不简练,比如:‘汉语学界对“把”字句的研究可以用“硕果累累”来形容’最好改为‘汉语学界对“把”字句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’。
    二是有些观点的表述有违逻辑,比如“聚集性与聚优性”,二者是属种包含关系,不宜并列。
    三是文章前面的提要的措辞——“本文论述了………”,带有“主观色彩”,不合学术论文的要求,应该直接列述文章的观点。
    吴勇老师说,这个点子还是不错的,只是这种含[+聚集]义的语篇“把”字句与传统的“把字句”的区别究竟在哪里,还没有说清楚,尚需作进一步的挖掘。
    张立平老师说:选题显得深奥了一点,旁听的研究生都不是学汉语的,都听不懂,曲高和寡。像去年你给学生搞的一次讲座——《语言的和谐性》就比较适合学生。对此,吴良远老师提出不同意见,认为学术沙龙主要是老师的活动,选题不可太浅显。
    博士问了吴老师一句:这种“聚集”义是“把字句”有的,还是语篇有的。吴答曰:前者在后者之中,自然首先是“把字句”的,其次才是语篇的。
    个别研究生也发了言:虽然似懂非懂,但听得出来,吴老师能写出一万多字的论文,肯定是下了很大功夫的,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。建议下一次搞活动事先把论文材料发给我们预习一下。
    李成军老师作了详细的精彩的发言,充分肯定了论文的优点,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许多问题,建议再修改,使其成活。
    吴老师表示,将根据大家的意见,对论文作进一步的修改,争取能在核心期刊上成活。
    最后何世龙副院长作总结发言,指出本次沙龙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,主讲人准备充分,与会者发言侃侃而谈,非常踊跃,还引起了争论,会议气氛热烈。主持人对大家的意见表示虚心接受,是坦诚的。总之,本次活动有实实在在的内容,开展得有声有色、井然有序。希望这种会风保持下去。
    他还对列席的研究生提出了希望:虽然听不太懂,但主要是学习老师的研究方法和治学精神,为撰写毕业论文打基础。